• 正片
  • 正片
狗日子

狗日子

主演:
玛利亚·霍夫斯塔尔,Alfred,Mrva,Erich,Finsches,Gerti,Lehner,Franziska,Weisz
备注:
正片
类型:
艺术片
导演:
尤里西·塞德尔
年代:
2001
地区:
奥地利
语言:
德语
更新:
2023-06-19 07:25
简介:
热浪侵袭下的奥地利,似乎每个人焦躁的内心都在炙烤下扭结,那些怪诞或者隐秘的举动,在阳光之下再也不觉新鲜肥胖的退休老人为邻居的吵闹困扰,他精心修剪了草坪,又为心爱的狗买来例行的大量狗粮后,他让女清洁工穿上了老伴的衣服;一对儿失去了孩子的离异夫妻不得不继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详细
热播艺术片
狗日子剧情简介
热浪侵袭下的奥地利,似乎每个人焦躁的内心都在炙烤下扭结,那些怪诞或者隐秘的举动,在阳光之下再也不觉新鲜肥胖的退休老人为邻居的吵闹困扰,他精心修剪了草坪,又为心爱的狗买来例行的大量狗粮后,他让女清洁工穿上了老伴的衣服;一对儿失去了孩子的离异夫妻不得不继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妻子在家中与男人放纵逸乐,身旁的前夫一声不吭;一个喋喋不休的搭车女让人们厌烦,他们愤怒的赶她下车;推销安保系统的男人被客户们纠缠斥责,但他终于找到了替罪羊;一个舞女被嫉妒又暴躁的男友打出车外;一个女人被丈夫和带回来的朋友肆意侮辱,但那位朋友很快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本片获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等多项专业褒奖。
狗日子影评
受到上外聚光灯电影社的邀请参加了FIRST在上外的青年独立电影巡展活动,观看的影片就是这部《狗日子》,观看结束之后我简单谈了谈观后感,大概的内容分享如下:我想从三个角度,影片本身、导演以及纪录片谈一下感受。首先,影片本身。因为在开场时,我没有仔细看,后来上网一查发现主人公张玉峰已经82岁了,不可思议。影片里给人感觉也就是60多岁,看起来他年轻时的确练过武术。而且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他已经82了,那么他的侄儿至少也要50岁左右。那么现在50左右的上过大学的一定都是社会精英,所以他侄儿一定过着很体面的生活,也一定有能力为他养老。但是老人表示了拒绝。他宁愿自食其力,所以他过的特别有尊严。于是电影的最大冲突就诞生了,他的工作(拾破烂)与生活态度(尊严)形成了鲜明的冲突。当然这个冲突也让电影故事非常有趣,一点都不闷,观影过程十分愉悦。另外,我们想象中的拾荒者应该都是苟且的生活,但是张玉峰虽然住的“苟且”,但是他的三观一点都不苟且。这部影片如果放在美国,肯定要被评级为R级,因为里面有太多的粗口,甚至比昆汀的片子还要多。骂人代表什么呢?代表他活的很真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愤世嫉俗,不苟且于这个社会。所以张玉峰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上都是一个位于边缘的人。一个82岁的非主流。其次,导演。尽管这部纪录片要比现在院线里的95%的国产片都要好看,但是严格一点来讲,这个导演的叙事技巧并不高明,或者直接讲,他拍的并不是很好。因为展现给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层次感。第一个镜头里的张玉峰就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最后一个镜头里的张玉峰还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没有任何变化。我们看不到人物内心的冲突。电影最后有几个空镜头,不知道是为什么表现孤独感还是怎样。但是旋即,老人就乐呵呵地出来扫雪。我们从电影中看不到张玉峰的孤独感。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哪怕他表面上再坚强,他都不可能不感到孤独。但是显然,或是老人没有把自己的内心展现给导演,或者导演没有能力展现给我们。如果没有变化的话,实在没有必要拍成112分钟,我觉得30分钟的短片足够了。最后,关于纪录片。纪录片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大问题。从小的层面来说,我觉得它可以真实的反映出我们的生活,这里的“我们”包括别人。比如影片中特写的那双破破烂烂看上去似乎都可以闻到臭味的布鞋,估计在市场中也就是20块钱一双,但就是这样的一双日晒雨淋的破鞋,竟然都还有人想要。这是同学们不可能想象的一种生活状态。但这是真实存在的。就在离我们1000公里之外的天津。当然上海也一定有这样的人。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的意义。不过我觉得年轻导演拍纪录片有些浪费或者偷懒。因为纪录片的门槛比较低。导演能够发现张玉峰这个人物似乎体现了他的“慧眼”。但是其实我们在场的每个同学随便找一个人拍上一年也能做到这一点。我跟着拍我旁边的这位同学,拍上一年也能剪出来一段有趣的镜头。我觉得你要是去跟拍宿舍楼的阿姨,最后拍出来的120分钟的纪录片说不定比这里的张玉峰老人还要有趣。所以我建议青年电影节以后还是要多鼓励商业类型片,哪怕几年出一个忻钰坤都是值得的。